188体育app官网_188体育投注

返回首页

换个活法——各学会代表热议学会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阅读量:6
2011-06-21

文章来源:大众科技报  日期:2011年5月31日

“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习近平副主席的贺词,对5800万科技工作者,既是鼓励也是期望。学会在这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成为各个学会代表团热议的话题。

学会服务向两头延伸

“现在国家提出要进行创新体系建设,这就需要学会工作相应跟进,不仅为科学家服务,而且还要为政府,企业服务,为教育和文化创新服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樊瑜波说。

  他解释说,因为创新体系是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上不光是科学家,还有政府、企业、大学和社会等等。学会服务链条要随着创新的要求而逐渐延伸。

  “向上,要延伸到战略层面,上升为学科群、科学技术群对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影响,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策略、战略、智慧;往下,就是要利用学术上的优势来引导行业、企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考虑搭建科学家与企业之间对接的平台。”

  “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只冲锋号。”与樊瑜波的观点相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彦敏认为,学会这只“冲锋号”下一步应更多地参与到政策咨询、决策中,在如何更科学、更民主地制定重大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认为,科协、学会要抓一老一小。“对于老科学家,要抢救,知识抢救,同时要提携年轻人,在工作中培养他们。”

  “辅导未来的专业人士也是学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这对他未来人生发展有很大帮助。”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告诉记者,该学会开展的“走近百所高校演讲会”目前已经举行了60余场,所去的学校一般比较偏远,资源相对匮乏,他们很难听到名家演讲。

  “学会不仅要成为科技者之家,还要成为科技者之友。”孟兆祯说。

科普创新的重要源泉

  “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提升我国国力的基础。”对此,代表们的看法惊人的一致。而“科普”,也被代表们认为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最佳手段。

  “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投入更多的时间做科普,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说。

   然而,他同时认为,当前的科普工作,总的形势很好,但很多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比如,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率还很低。从近期高发的自杀事件可以看出,公众的心里承受能力很弱,还不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此,孟兆祯表示,学会应当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科普。“前段时间看电视说京剧进中小学,很多孩子都能唱上两段。园林的科普要能做到这样就可以了,这有助于培养他们从小就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会员激发学会活力之宝

“学会的活力在哪儿,关键在如何为会员服务,只有为会员服务好了,把会员数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才能扩大。国外好的学会没有一个不是有广泛的会员为基础,美国计算机学会(ACM),有10万会员,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学会(IEEE),属下的计算机学会(CS)也有八九万会员。”

   2006年,杜子德所在的中国计算机学会脱离挂靠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独立经营、自主发展,发展和服务个人会员。

   激发学会活力,实行会员制是手段,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体制问题。抱着的孩子难长大,在杜子德看来,脱离挂靠单位,促进了计算机学会的自我发展。

   对此问题,樊瑜波认为,学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学会的管理模式就要变革。除此,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要变。

  “学会是非盈利组织,是群众性团体,但是要跟企业一样缴税。希望相关部门能对学会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找出一套有利于学会发挥作用的管理方法。”有代表指出,中国学会遇到了很多国外学会所不曾遇到的问题。

  “学会代替不了政府,政府也代替不了学会。”学会10团的一位代表说,科技成果转化、做第三方推广等学会都有施展空间,但要做好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政策、规则的支持。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