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国IT创新现状到底如何?中国有哪些技术和产品深入人心?产学研结合对IT创新贡献几何?。 2011年7月16日,CCF YOCSEF在京举办“中国IT如何进行原始创新”专题论坛,邀请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白硕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局长韩宇研究员、CCF秘书长杜子德研究员、联想首席研究员侯紫峰、《创业邦》杂志CEO南立新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共同探讨中国IT原始创新的困局与未来发展之道。 白硕研究员认为影响IT创新存活能力的关键因素有:一是被超越,如果IT创新没有持续发展能力,没有趋势预见能力,一旦遇到瓶颈,或者被后来者找到一个更重要的方向,就会被超越;二是被抄袭,有些东西法律上不受保护,技术如果不会自我保护,那么就有可能被山寨;三是被边缘化,如果内在不行,就会出现骨干被挖走或跳槽,内部涣散,竞争力弱等;四是被瓦解。他还从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相互支撑、技术创新群落内部的相互支撑以及IT领域与非IT领域内创新因素的相互支撑角度,和与会者分享其思考与心得。 “对应基础研究的投资,美国和欧盟的长期稳定在2.7%和1.7%左右的水平;日本稳步提升,达到3.4%;韩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年攀升,达到3.5%;中国虽然从1996年的0.6%迅速攀升到2007年的1.5%,但与主要创新型经济体仍有较大差距,也低于OECD国家2.3%的平均水平”韩宇研究员说,他认为投入是创新的基础,中国应该加大对原创技术的投入。他还指出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科研功利化倾向,浮于表面,避难求易,盲目跟风;二是项目研究功利化,目的与手段倒置,研究过程缺乏团队合作;三是研究成果发表的功利化,重量不重质。 他建议通过改进完善同行评议,增强创新识别能力。 杜子德研究员从技术范畴和科学范畴揭示了创新的本质,他认为从技术范畴来说,创新的本质是解决现实问题,从科学范畴来看,创新的本质是发现和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他指出“创新不是一个具体的“工程”,而是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动力。创新要抓住问题,找到方法,我说创新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可以,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理念一种思维。”他还指出,教育的异化、科技目标的异化、现有的体制使科学家往往为饭碗而战,难有拿的出手的成果是阻碍中国创新的几个原因。 在Panel讨论环节,与会者与嘉宾就在中国如何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影响创新的因素等内容进行了激烈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南立新认为创新跟现在教育制度相关,批判性思维,好奇心,一个好的物质环境,都是未来原始创新的良好基础;侯紫峰指出原始创新是指所谓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前所未有”、“重大”这些都是关键性的;一些参会人员认为影响原始创新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价值观;也有人认为做创新最重要的是人,对人的投入要足够,要通过政策的完善进一步保证和促进原始创新。 报告PPT链接: 白硕- IT创新的存活能力浅析(PDF) 韩宇-创新的政策困境(PDF) 杜子德-创新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PDF) 报告音视频链接: 白硕- IT创新的存活能力浅析 韩宇-创新的政策困境 杜子德-创新的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