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医疗元宇宙、解析数据要素化” | CNCC论坛分享
2022年12月8日晚上,第九届智慧医疗健康论坛于CNCC 2022期间在线上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由CCF理事、CCF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邢春晓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院士担任论坛共同主席。论坛邀请清华大学张勇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张铭教授,广州大学张彦春教授,卫宁健康创新研究院范春院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张文生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朱华栋主任医师等嘉宾共同参与。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与会嘉宾围绕“探索医疗元宇宙、解析数据要素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核心内容,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演讲报告与讨论。
邢春晓教授主持论坛
在复杂场景下,如何辅助医务人员优化操作流程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张勇副研究员提出以医疗场景人机协同为导向,通过建立医疗操作交互与预警系统,实现行为合规性监督引导,提供医疗操作可靠优化的决策优化建议。具体技术包括:面向医护场景的多模态人机交互驱动技术、医疗行为推演流程设计、细分操作检索推理与优化、细分操作统筹与调度、医疗实践中的医务人员操作决策模型等。
张勇副研究员作报告
生物医学文本挖掘从文献、知识库中挖掘信息,是用于药物发现、疾病预测等重要问题的关键技术。张铭教授从文本和结构两种数据形式入手,综合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信息,通过模仿人类专家处理信息的过程,将文本信息和结构信息综合建模,互相补充,从而更好地挖掘生物医学知识。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术语、定义和生物医学本体图结构的数据集,实现了一个用图结构辅助文本生成的模型,在术语定义生成方面取得了优于现有方法的表现。另外设计了一种预训练模型与异质图相结合生成元路径的方法,实现了对领域元知识的自动发现。
张铭教授作报告
医疗健康是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最为关注的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大数据将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两大核心技术用于医疗健康数据,提高了医疗诊治和健康管理水平。张彦春教授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对脑电信号、心电信号等医学数据进行分析, 挖掘,探讨人体和疾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应用场景包括睡眠健康/精神健康,重症监测预警等。
张彦春教授作报告
医疗质量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范春院长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对预防性医疗质量管理的理解,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的架构与功能模块进行预防性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与赋能,列举出医疗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场景,通过数字演绎实现质量管理的赋能。另外还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演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范春院长作报告
健康医疗数据标注当前面临着需求量大但智能化不足、标注类型多但跨模态欠缺的困境,亟需深入研究跨模态大数据智能标注的机器学习方法和平台。张文生研究员围绕跨模态的知识迁移、弱监督的表征学习、轻量化的协同标注问题,介绍跨模态健康医疗数据标注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精、从精到多,从复杂到轻量、从单中心到多终端的探索研究。
张文生研究员作报告
在急诊中,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发挥关键的作用?朱华栋主任医师带您探索人工智能在急诊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研究。从急诊医学的特点入手,分析急诊承担的任务和急诊医生应具备的素质。然后对医学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探讨每款产品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结合急诊数据及类型,对人工智能急诊典型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肺部影像、化验指标以及病原结果进行人工智能建模和分析,建立了不明原因肺炎的快速筛查预警工具。
朱华栋主任医师作报告
如何利用元宇宙技术重构医疗领域的生态体系,助推医疗数字化的进程,打破空间和时间障碍,促进诊疗、健康管理等方向的虚拟现实交互融合;如何解析数据要素化,加速医疗数据的互通和互认,构建更完整、准确、可信的患者医疗记录,促进疾病的治疗、随访、创新药和器械的研发,实现医疗保险的精准定制。嘉宾们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观点大碰撞,推进论坛圆桌讨论环节高潮不断,不少新观点、新思路、新视角都让人眼前一亮,激发大家对智慧医疗发展方向的浓厚兴趣,十分期待更多青年学者参与到“健康中国”的大时代中,共同为智慧医疗的未来增添光彩。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