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337:姚期智、杨士强走进兰州大学
2015年11月13日上午,“CCF走进高校”活动来到兰州大学。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和清华大学教授杨士强共同作了以“做一流研究,发高水平论文——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为主题的讲座。
杨士强为大家介绍了CCF的组织架构和会员机制,并围绕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强调了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完全可以把好奇心和兴趣作为研究的推动力,从而获得成就感。他借“那都不是事儿”的浪漫情怀勉励同学们追求学术,不要为博得廉价的喝彩而放弃长远的目标,坐得十年冷板凳,终能抱回金娃娃。
姚期智以兰州的牛肉面作为切入点,告诫同学们真正的学识一定要融合到研究中里面,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姚期智院士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结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计算机科学的现状,与同学们一起探索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契机。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姚期智表示,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鼓励,一是中国科学的前途会非常乐观,我们处在做科研最好的年代;二是拒绝抱怨,潜心实践,学习钻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在互动环节,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围绕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渗透、何为一流研究、通用量子计算机路有多远等问题与姚期智院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姚期智和杨士强表示,兰州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兰大学子思维敏捷、积极向上,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专业素养。
杨士强对CCF进行介绍
姚期智和杨士强作以“做一流研究,发高水平论文—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为主题的对话
现场同学进行提问
现场同学进行提问
姚期智和杨士强与现场部分听众进行合影留念
听众感言:
马永昊 兰州大学2012级通信工程2班本科生
“刚来兰州我发现牛肉面里是没有牛肉的”。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奖者姚期智院士在报告一开始就把大家逗乐了。“后来我发现肉都融合到了浓汤里,和做学术研究一样”。
提到做学术,姚院士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求学之路难免有迷茫不知所措,望尽天涯路的焦虑与忧扰,慢慢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和方向,是最初求学和立志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这一阶段,已经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兴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姚院士提到,做一流的研究,要逐步提高自己的直觉观点,使其具有前瞻性,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但这又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达到很满意的境地,这一过程中学会放弃,又是非常重要的。试想姚如果不转计算机,也许会拿诺贝尔奖,但也可能遇到瓶颈,并非像计算机这样得心应手吧。找到自己一样最喜欢的,尖端放电,重点培养,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至于第三境界,也许只有硕果累累之后才能体味一二。
其实不只是学术。人生有多少事都是期初迷茫苦寻却无所得,接而默默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灯火阑珊处寻得。
听闻姚院士,此行是为了调研西北中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近些年科技的确进步很大,还有很好的国策支持,学术研究迎来了一个不错的时期。科学的前途变得更加乐观,以后拥有更多的机会。姚院士从屠哟哟获得诺奖引申,说他见过做研究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是抱怨环境条件,而另外一种人很会利用环境中的优点,在现有环境中创新做特色的事,探索成功之路。其以CCF现场促销会员,CCF为企业广告做慈善为例,生动的体现了这个第二种人的特点。
188体育投注:做特色之事,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一书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特斯拉、Google,无一不是做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特色。再譬如我校新晋院士陈发虎老师研究方向,主要也是立足于大西北的气候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我院的邓毓博老师,独创互联网第一牛肉面品牌,为我们做了多么好的示范。如何做特色之事,前提是明晰自己的兴趣方向,姚说,在选择时,不去看钱,而去看你最想做的,就不会偏了。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姚提到实验基础可以走在理论的前面,深以为然,以人脑为例,目前阶段,不需要也无法全研究透,但并不影响我们逐步了解人脑,将脑电等应用在医疗,军事,教育等等各方面。
整个过程,以对话的形式看似随性,其实脉络也很清晰,首先顺应历史行程,在良好的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方向所指,然后不断坚持探索,适时的放弃和调整,创造自己的特色,达成一定的成果。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多数的我们知道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我听完院士报告,并没有兴奋和踌躇满志,更多地是清楚自己的渺小,一种智商被完爆,和浪费了太多光阴的嗟叹。这么说,也有些人不理解,甚至觉得装逼,可是,我就是觉得,弱爆了。想有所改变。我承认,有些是智力因素,但应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还年轻不是吗?再加把劲吧,这样也许会早一些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然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早一些看到,才有选择的余地、才有调整的空间、才可能有急流勇退的资格。否则,你会每天都见识到更大的世界,在一惊一乍的不淡定与对未知的卑微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王松 兰州大学2012级通信工程2班本科生
作为一名本科应届就业生,我从未设想过自己能够有机会参加一堂针对研究生、博士生乃至教授的学术对话,然而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到达会场时,比肩接踵的人群让我体会到何为学术的魅力。那时我在怀疑自己是否属于这一场报告会,因为无论从何角度看来,今天的活动跟我的未来都毫无关联,又何必在这爆满的会场虚占一席。会后证明,我此刻的想法太过狭隘。
与会的两位嘉宾,其科研经历及成果,让我惊叹不已。于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界最高荣誉“图灵奖”的姚期智教授,面容和蔼、话语诙谐,和我想象中科研人员必定严肃死板的样子完全相反。姚期智教授开篇一句“原来兰州牛肉面是没有牛肉的,精华都融在面里”惹得在座哄堂大笑。笑余,姚教授也顺势引入对话主题。
杨士强教授:做好科研,发高质量paper。
做实验就像盖房子一样,设计得好非常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课题在设计时要查阅大量的最新文献,追踪最前沿的东西,多查一些综述文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综述文章多是对某一领域研究现状的总结性论述。选题要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即便是老板已经确定课题,也要跟一些最前沿的东西尽量扯上关系,将来才容易发好文章。其次,课题设计要科学、合理,要有非常好的逻辑关系。课题的理论基础不能有错,否则会南辕北辙。因为SCI是学术议论文,好的逻辑性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引人入胜。实验设计可以从单一现象,到延伸的相关现象,到一步步由浅入深地阐释机制,再到这一理论的开发应用;有时候也可以多条路线齐头并进。总之要有章可循。一篇好的paper,未来就是你走进名校的敲门砖。
姚期智教授:做研究,不只看表面,注重精华。
真正有科研天赋的人,在做实验时是了然于心的,脑子里始终有很清楚的story框架在,而这个story是不时地在update的,每次遇到问题都会有新的收获,而文章的story会在不停的提炼中得到升华。做实验要心细、手巧、耐心,要保持好的心情、心态,如果你今天的状态不是很好,就不要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验。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要轻易丢掉任何信息,即使是你暂时认为没用的东西,它们也许就是你下一篇文章的起点。做实验确实是一件苦差事,有时候会把你搞得身心疲惫,备受打击。但它有时又像兴奋剂,让你兴奋的一晚上睡不着觉。做实验也会像学英语一样,会有高原反应阶段,不出东西,煎熬,要咬牙挺过去,宝剑锋从磨砺出。每做完一个实验,建议立刻分析data,整理成发表状态,思考后再做下一个,绝对不能不假思索,一条道跑到黑再回头重来,费时费力,耽误毕业。要多找高手或专家请教帮忙,不能整天把自己困在围城里,尤其是反复做不出来的实验。跟高手聊天会使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些detailed的东西是你在参考文献里找不到的。科研过程中,就需要提炼这些detailed的东西。
姚期智教授:追逐科技明星,向名人学习。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读中学时,她成绩位于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认为自己很幸运。1969年,她参与抗疟疾药研究任务, 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青蒿素。而后,她多次落选院士,也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这样的现实并未让她止步科研。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实现了中国科技界零的突破,全体中国人普天同庆,与有荣焉。
投身科研,拥有执著的精神、韧劲很重要。有再好的外在条件,如果缺乏毅力、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也无法取得成就。屠呦呦看好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十分枯燥,没有方向,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无数次的失败,能够挺下来,需要的就是内在的精神力量。
虽然我选择就业,日后“科研”一词也将离我的生活越走越远,但这次对话依然教会我以后的工作中应虚心向前人学习、坚持自己的兴趣。
杜晟磊 兰州大学2015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
杨士强教授开场对兰大学子的求学热情给予肯定,幽默地说,比起追歌星,青年学生追科学明星要好得多。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组织,简述了姚期智院士研究工作的背景资料,介绍了姚期智院士的工作学习经历,以及他在计算机科学界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特殊贡献;同时也介绍了姚期智院士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出的众多杰出青年学者。通过杨士强教授生动形象的介绍,一个求实创新、学风严谨的完整大师形象呈现在我眼前,使我对姚院士的获奖成果和先进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研究、论文单纯追求数量,盲目灌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应该在取得学位之外,有更高的学术追求。
通过聆听本次报告会,我有如下体会:
第一,术业要有专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科和研究方向众多,开展工作和发展事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立足点。姚院士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先后在物理学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在早先学习物理学时,姚院士发现了自己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与该学科潜在的丰富应用价值,在其夫人的点拨下,触类旁通很快学习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课程,投身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有了兴趣,找到了所喜爱擅长的研究领域要去坚持、坚守,不能随波逐流,并付出百倍的勤奋与努力才能取得成就。姚院士从一个有志青年到今天年近古稀的老人仍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为我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人才。他取得的巨大的科学成就,充分阐释了对兴趣的坚持,他的勤奋和付出得到了回报。姚期智院士这种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敢于创新,甘坐冷板凳、一心向研究的科学精神正是我们这些研究生所要大力学习的。
第二,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平凡”,潜心科研。当前科技界存在着浮躁情绪,在众多利益面前,部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不愿以平凡心潜心去做科研;专业的、有价值的研究,往往需要漫长的探索,专注的投入,而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人员诸多同龄人下海经商,从事其它工作。在做出成就之前,身边中的各种诱惑,是对研究者的考验。姚院士的科学人生经历恰恰告诉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做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精、专、深的心态,研究工作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难题、敢于引领学科发展;还要坚持科学实践,坚守踏实、诚实的科学作风;潜心、静心于科学研究的精神。要能够耐得住“寂寞”与“平凡”才能做出一流的工作。
总之,姚期智院士带给了我宝贵的启迪,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要学习他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治学严谨、学风端正的优良品质,学习他报效祖国、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要扎根研究领域,适当关注交叉学科,牢记创新使命,摒弃浮夸浮躁,扎实做好工作,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力行者。
李红倩 兰州大学2015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
整个报告以杨士强教授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介绍拉开了帷幕,简要讲述了Paper为什么重要?什么是好Paper?写论文与做系统、搞技术哪个更重要?……一系列的话题。他那朴实的话语、洪亮的声音,自信洒脱的风范,不但让我们了解了CCF的基本情况而且杨教授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接下来,杨教授和姚院士以对话的形式正式展开了这次学术报告。
姚期智院长是至今唯一获得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图灵奖的华裔学家。他以这句话作为报告的开场白:“我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认识了很多很有名很杰出的科学家,我想借此的机会,把我对于科学事业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姚院士以兰州最有名的特色之一——兰州拉面,作为他这次报告的开头,以牛肉面中牛肉在碗底而被人们误以为没有牛肉为例,告诉我们真正的东西不一定要看的到而是要融合在具体事物当中,你要擅于发现。接下来,谈到做研究需要一个过程,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的精神,年轻的时候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学会吃苦,适应逆境,尽自己的力量做出有贡献的事情,还要把这种做学问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人。
通过姚院士和杨士强教授的报告,在以下几个方面深有体会:
第一,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学会创新。
报告中,姚先生通过建议CCF监事长杨士强教授免掉现场加入CCF学员的会费,支持西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调侃道:“自己还是很有创新力的,拿图灵奖不是偶然”,幽默风趣的引出“创新”这个话题。年轻人要想更好的创新,那就要学会利用身边环境的优势,结合当地的特点,做一些别人都没有的、又独具特色的事情。既最大化的利用了现有的条件也达到了‘创新’的目的,最终取得骄人的成绩。
第二,我们善于利用现有条件,脚踏实地做事,不要总是抱怨,遇到挫折也不能轻易放弃,要勇于克服逆境,坚持到底。
报告中,姚先生讲到他曾经见过的两种人,第一种是爱抱怨的人,抱怨环境不好,抱怨缺这少那,永远不满足。第二种是脚踏实地默默做事的人,会利用现有环境的优势,尽可能做出更好的成绩。他说自己更欣赏后者,他以中西医为例,鼓励年轻人,要善于利用环境,趋利避害,不要总是抱怨,将脑筋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事科技工作,就要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一条创新之路。他还谈到:“我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大学都有他不同之处,有些地方竞争非常强,有些地方很安静,但基本上每个环境都有它好的一面。有时听人埋怨所处环境不好,我想重要的是应该利用环境中好的地方。譬如一个地方来往的人很多,这是长处,一个地方非常安静,这也是机会,不受人影响,专心做出有深度的东西。”
第三,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好。
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不想老是做一样东西,我每次要求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督促自己做什么,就向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的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我们应该要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Be the best you can)。同时,不能闷头自己做,要把握一个十年后还重要的方向。
第四,互动环节,有学生提到,是不是姚先生觉得物理领域做不出成绩而选择计算机领域。
姚先生回答:“该不该事业转型(change career)?没有人能给你最好的建议。你要听从内心的召唤(Follow your heart)。会不会太迟了?要有信念(conviction):值得做的事情会存在很多年的。会不会太早?孤掌难鸣。回答还是要有信念(conviction)。此外还需耐心(patience),慢慢等到时来运转。
姚先生的报告,总是将深刻的哲理,甚至苦闷的话题用流畅、幽默风趣而又富有抒情的话语形象的表述出来,他用真情厚意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他使听者为之激动。
刘冀钊 兰州大学2015级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
也是近期班里通知,才知道姚明智老先生今天要做客兰大。看了老先生的成就,单就图灵奖一项就足以显示分量,这项从1966年起设立的奖项,被称为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在62位获得者里,姚先生是仅有的一位华人。
之前一直刻板地认为,能够站在世界最顶尖的地方的人,一定是做事严肃认真,说话谨慎,所涉及的话题大多也专注自己的领域,哪怕是内行人看来都有不明觉厉的感觉。可是姚先生的到来却完全改变了这种观念。讲座由随姚先生一起到来的杨士强教授开始,他简单介绍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一些情况。这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学术界已经不再是原来文章与科研成果的贫乏时候。这几年,发核心期刊,EI检索的期刊与会议已经成为常态。“别人没有的时候,你要必有;大家都有的时候,必须好;大家都好的时候,必须亮”,这就需要我们去发Bestpaper。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姚先生对这问题只有五个字,“那都不是事”。这位从物理学博士转读计算机博士的老先生,在计算机领域发现了他的兴趣。他从屠呦呦的事情讲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科研与兴趣的关系,实验科学的定位。讲座的重头戏是提问,老先生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回答了本科生,硕士生,在职教师的提问,涵盖计算机,数学,化学等很多学科。老先生的回答带着他对科学的理解,令人受益匪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