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334:杨士强、李国良走进北京交通大学
2015年10月29日上午,“CCF走进高校”活动来到北京交通大学。CCF走进高校特邀讲者、杰出演讲者、CCF监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杨士强教授以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李国良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青年教师如何健康成长》和《做科研的一点体会——打通任督二脉》的讲座。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及学院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杨士强指出青年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杨士强介绍了青年教师如何面对压力、适应形势,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等热点问题,同时提出了青年教师要秉持的“稳定,自由,尊严”的态度。
李国良分享了他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提出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概念。他指出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和投入,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投入更多的经历,从而进行良性循环。
精彩的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两位教授传播的CCF思想令所有参与者受益匪浅。
杨士强作题为《青年教师如何健康成长》的报告
李国良作题为《做科研的一点体会——打通任督二脉》的讲座
两位讲者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
杨士强、李国良与现场听众合影留念
听众感言:
软件学院王鲁飞
通过杨士强教授和李国良教授的演讲,对于如何做科研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只有对科研有足够的兴趣以及肯花大力气去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是科研的保证。如此之外,我们在科研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阅读国内外水平较高的文献,尽量选择高级别的会议和期刊去挑选文章。在阅读的时候,要时刻抓住作者的思路,并根据其思路找出其创新点和不完善的地方,而不完善的地方,也恰恰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软件学院周文韬
青年教师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生力军,但其面临着职称、薪水待遇等诸多问题,那么,青年教师的出路在哪里?首先要定位好自己,处理好个人、团队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做不上不下的人,不当可有可无的人;其次要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第三要重视国际交流;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圈。
软件学院朱丽历
作为硕士二年级的学生,我有很多收获。了解到好的论文有很多种,但是有几个关键点。首先题目是论文之眼,题目要新颖,简明;论文内容要逻辑清楚,层次清晰;在措辞上要言之有物,引人入胜;形式上应当图文并茂,打磨细节。对于学术研究的方法,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找到问题是关键,除了阅读高水平的论文,还需要关注领先的团队,总结前沿的课题。论文的方法要有深度,尽可能地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方法,不可太简单,这样可以提高投稿命中率。科研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兴趣出发,投入足够多的精力,训练逻辑思维,这对个人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经过一定的时间,从量变进化到质变,就离成功不远了。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我们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不畏困难,攀登科学的高峰。
软件学院杨宇翔
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士强教授与李国良副教授,分别针对大学教师成长和如何进行科研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与分享。其中,李老师与我们分享的“做科研的一点体会——打通任督二脉”使我受益匪浅。在相关领域要关注科研带头人,科研热点。多读论文,多交流沟通,多听报告,参加学术会议。要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有兴趣,肯投入。在做科研的时候,要先找问题,再想问题,最后动手解决问题。在写论文总结自己工作的时候,要做到高技术深度,足够的贡献,清晰的逻辑思路,良好的表达能力,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可重现的结果,精选的参考文献。这些都是一片合格论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找到了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科研水平。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