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305:杨士强走进西南交通大学
2015年7月2日,“CCF走进高校”活动来到西南交通大学。CCF走进高校特邀讲者、CCF监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杨士强教授为西南交通大学师生作了题为“当大数据遇到互联网+”的讲座,CCF成都会员活动中心( 简称 CCF成都)执委、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杨燕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葛永明、副院长翟东海,以及CCF YOCSEF成都前任主席、软件工程系主任李天瑞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中,杨士强从设备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网络无所不在引入一个观点“数据无所不在”,然后引入正题——大数据。接下来,杨士强从大数据的产生、价值、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机遇上升的情况下各大行业的赢家和输家。在谈到“互联网+”的时候,杨士强从“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程度的角度分析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渗透融合的几大因素,并以行为分析与社会媒体大数据处理为例,又指出“互联网+”的瓶颈问题——多媒体数据和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
杨士强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把大数据和“互联网+”这两大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分析方法——正交系数逻辑回归方法,从预测提前量来预测信息爆发。杨士强从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实例——微博僵尸粉,生动形象的阐述了用户行为真伪性分析。
活动最后,杨士强还阐述了研究生论文质量和学术评价,并为大家全面分析了写论文和做系统、搞技术的重要性和利弊,向大家提出了学术研究的“三要三不要”准则。
此次活动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听众感言:
夏冬雪(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生)
本次活动杨教授为我们介绍了CCF的发展历程、影响、所组织的一系列活动等。杨教授以“当大数据遇到互联网+”作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专业思维盛宴,重点为我们介绍了网络热点事件的预警、社会媒体行为分析与大数据的研究处理工作,如何借助微博、微信等建立模型确立热点事件、分析社会媒体行为。最后,杨教授以如何培养、树立学术理想为结尾,鼓励我们确立正确的学术理想,正确看待博士道路,既不要灌水论文,也不要学术洁癖,培养兴趣及对科研的热爱,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逐步树立学术理想,并给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准则,使我们受益匪浅。
苏宇(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
188体育投注:大数据的演讲结束后,杨教授还传授了188体育投注:论文的知识给我们,并解答了许多困惑,比如,“写论文与做系统、搞技术哪个更重要?”等等。杨教授还告诫我们,应该做到“三要三不要”,要珍惜大好时光,不要懒散拖拉、不思进取;要全力投入研究,不要沉迷网络。这些肺腑之言的确发人深省。杨教授以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前辈形象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一课,还准备了小礼品来增加我们提问的热情。
通过本次讲座,让我更加认清了计算机专业将来的目标与发展方向,提高了我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同时,让我对求职也有了更明确的考虑。总之,听完这个讲座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张静静(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生)
今天有幸聆听了杨士强教授的《当大数据遇到互联网+》的讲座,让我对大数据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杨老师的演讲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杨老师以网络热点事件早期发现与预警为例,讲述了大数据的应用,让我对大数据的认识仅仅从理论上跨越到了真正的研究和应用上,对大数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杨老师又讲解了科研现状,通过国内外的对比,告诉我们搞科研应该具备的精神,指出了现代研究生是为了毕业而科研,而不是为了兴趣而科研。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搞科研的兴趣,多看,多动脑。通过讲座的后半部分,我了解到自己的搞学术研究的不足的方面,也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感谢杨老师的讲座,让我不仅对现在的研究热点——大数据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在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我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对以后的人生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同时我对CCF有了更深的了解。
杨士强作题为“当大数据遇到互联网+”的演讲
杨士强与现场听众互动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演讲
活动结束后,杨士强与部分听众合影留念(中间为杨士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