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263:黄铠、杨士强走进上海交通大学
2015年1月15日,“CCF走进高校”活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度首位“CCF海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美国南加州大学黄铠教授作了题为《Security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ed Offloading in Mobile Cloud Computing》的报告, CCF监事、CCF杰出演讲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杨士强教授作了题为《为什么对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要制定标准?》的讲座。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梁晓峣教授主持,近百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黄铠首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Cloudlet的概念、移动云计算相关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云性能等问题。随后,杨士强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提出对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进行要求,既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选拔有学术理想的学生的必然要求。
讲座最后,两位教授分别回答了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活动临近尾声时,黄铠当即从衣服口袋中拿出400元钱,现场资助8位同学加入中国计算机学会,此举为此次活动再次带来了高潮。
本次CCF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听众感言:
冯珍妮(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2级博士生)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两位著名教授的讲座,获益匪浅。
黄铠老师是南加州大学的教授,算起来是我们实验室的师祖了,大约2年前来过实验室做过一次报告,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黄铠教授最让我钦佩的一点是,年逾古稀,依然以非常饱满的热情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兢兢业业。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他不仅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前沿,还非常了解和关心业界的发展,活跃在社交网络中。黄教授这次演讲的题目是和mobile clouds相关的。除了传统的PC和desktop,现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的smartphone, tablet,google classes这些移动智能设备,也有接入云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移动设备的电量和存储、计算能力等资源都非常有限,所以不能像传统的PC那样直接接入云。黄铠教授为我们分享他的最新工作——利用cloudlet组成cloudlet mesh,从而为移动设备提供云服务,组建mobile clouds。cloudlet可以看成一个小型sever,可以放在餐馆、商场或者咖啡馆内,相当于在移动设备和云端中间提供了一个gateway,从而解决移动设备的资源受限问题。黄教授还和大家分享了另外一项188体育投注:cloud performance model的最新研究工作,该文章刚刚被计算机网络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PDS接受。黄教授认为这将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工作。这篇文章讨论了云的workload,metric,performance model,还有benchmark program。这篇文章着重讨论如何评估云的性能,这对于以后的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另外一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士强教授。杨教授的演讲是跟国内研究生的培养相关的,他犀利地指出了国内研究生学术的现状,以及与国外著名高校的差距。整个演讲非常风趣幽默,里面提到许多阻碍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原因也是非常中肯的。例如,杨教授提到国内研究生的两个重大问题就是功利主义和动力不足。第一点,国内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通常太功利主义,学术目标追求不高。我觉得这是和国内的社会现状息息相关。博士除了是一个好听的头衔之外,还是工作中升职加薪的敲门砖。其次,学生自身比较懒散,动力不足,像最低标准看齐。这一点是因为缺乏崇高的学术理想。聆听了杨教授的演讲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杨教授提到的许多问题,我自己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在许多方面都还需要改进,才能在以后的科研路上越走越顺利。
刘昊(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2012级博士生)
今天的交流对我很有启发,最有意义和最令人高兴的是能认识杨士强老师。我觉得杨老师是一位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关心学生学习成长、善于与学生们沟通交流的好老师。在杨老师的身上,我找到了做人和做学问应该有的一些坚守和追求,体会到了清华人身上独有的大气与开明。真心期待能在以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事业的生涯中多多得到像杨老师这样的前辈的指导和点拨。
黄铠作题为《Security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ed Offloading in Mobile Cloud Computing》的报告
杨士强作题为《为什么对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要制定标准?》的讲座
黄铠、杨士强与现场听众互动
活动现场,与会同学认真听取报告
活动结束后,黄铠、杨士强与部分与会师生合影留念(第二排右起第七位为黄铠,第九位为杨士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