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app官网_188体育投注

返回首页

CCF苏州活动预告:智能科学与大数据高峰论坛

阅读量:86
2014-12-01

中国计算机学会
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CCF苏州会员活动中心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上午9:00-12:00下午14:00-16:00
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校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一楼报告厅
敬请光临

活动主题

智能科学与大数据高峰论坛

主办单位:
IScIDE  Committee
CCF苏州会员活动中心
苏州市计算机学会

执行主席:

张艳宁 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晓飞 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巧明 博士,苏州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CCF 苏州分部主席
  付保川 博士,苏州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CCF苏州分部 执委

议  程

9:00  签到

9:30   开幕式

苏州科技学院 校领导 致辞
  IScIDE执委会主席 张艳宁 教授 致辞
  CCF苏州分部主席 朱巧明 教授 致辞

主持人:付保川  苏州科技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院长

9 :45  与会专家合影

10:00  特邀讲者:胡德文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Exploring the networked brain using neuroimaging

特邀讲者: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saliency map in human primary visual cortex

特邀讲者:陈华富  电子科技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神经精神疾病多模态脑网络

特邀讲着:徐雷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演讲题目:Matrix-variate hypothesis tests,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integrative discriminative analyses

主持人:何晓飞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12:00  午餐

14:00  特邀讲者:杨小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大尺度跨媒体社会集群行为感知

特邀讲者:赖剑煌 中山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非线性聚类新方法及其应用

特邀讲者:李远清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信号稀疏表示及其应用

主持人:何晓飞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16:00  互动交流

17:00  晚餐、返程

参加人员:IT领域专业人士、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参会回执

姓名   单位  
电话   Email  

请参会者于2014年12月2日前,将回执发送至hongjie.wu@qq.com以便于会务服务。

联系人:吴宏杰(13862566881,hongjie.wu@qq.com
      奚雪峰(13862127659,xfxi@mail.usts.edu.cn
      张记江(13584804746,zjj@mail.usts.edu.cn
      施连敏(18915418296,18915418296@163.com

特邀讲者与报告简介


1、 徐雷
  上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01年当选IEEE Fellow、02年当选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 和欧洲科学院院士。1975年起当工人,考入哈工大77级获学士学位,82年到清华师从已故著名信息科学家常迥院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87年到北大做博士后、88年破格为副教授。89年至93年,在芬兰、加拿大、美国之四所大学(包括哈佛和麻省理工)为博士后、高级研究员。93年返香港任高级讲师、 96年任教授、02年任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 统计学习、神经网络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逾百篇,多个成果被广泛引用。SCI被引用量有数千次(最大单篇九百多,前十篇逾二千五), 而Google Scholar被引用量逾万次(最大单篇二千多,前十篇近六千)。94年起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之编委,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曾在IEEE、国际和亚太相关领域的学会中担任职务。现为欧洲科学院科学委员会委员 (计算与信息科学部)。还于2014年创刊 Springer OA Journal Applied Informatics,任主编。 http://www.cse.cuhk.edu.hk/~lxu/
题目:Matrix-variate hypothesis tests, case-control studies, and integrative discriminative analyses

2、 胡德文 国防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8年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认知科学与信息处理。
题目:Exploring the networked brain using neuroimaging


3、 方方 北京大学教授,Dr. Fang Fang is Chang Jiang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executiv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IDG/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at Peking University. He obtained a Ph.D. in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 2006 with Sheng He and Daniel Kersten as advisors, and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between 2006 and 2007 with Daniel Kersten, Sheng He and Gordon Legge. His research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visu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by combining neuroimaging, psychophysical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Topics under investigation include object and face perception, visual adaptation, cortical plasticity, perceptual grouping, contextual modulation, visual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He currently serv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for Current Biology,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Frontiers in Biology, Frontiers in Perception Science and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题目: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saliency map in human primary visual cortex
摘要:
The bottom-up contribution to the allocation of exogenous attention is a saliency map, whose neural substrate is hard to identify because of possible contamination by top-down signals. In the first study, we obviated this possibility using stimuli that observers could not perceive, but that nevertheless, through orientation contrast between foreground and background regions, attracted attention to improve a localized visual discrimination. When orientation contrast increased, so did the degree of attraction, and two physiological measures: the amplitude of the earliest (C1) component of the ERP,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visual cortex, and fMRI BOLD signals in areas V1-V4 (but not the intraparietal sulcus). Significantly, across observers, the degree of attraction correlated with the C1 amplitude and just the V1 BOLD signal. In a second study, w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LD response pattern in the first study can generalize to complex natural scenes. These findings strongly support the proposal that a bottom-up saliency map is created in V1, challenging the dominant view that the saliency map is generated in the parietal cortex.

4、 陈华富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目:神经精神疾病多模态脑网络

5、 杨小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图像通信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在厦门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4年在新加坡信息与通信研究院工作。2004年11月回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至今。2007-2008年为德国弗莱堡大学计算机系洪堡学者。主要研究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主持973及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科研项目10项。发表国际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微软青年教授奖等奖励和荣誉。为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编委。
摘要:随着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大规模建设,视频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相关应用部门迫切需要能够自动从海量视频数据中提取出行为和事件等信息的分析技术,相关技术对加速安防产业和数字媒体产业的升级至关重要。本报告针对监控视频分析面临的多粒度、大尺度、大数据难点,探讨大尺度跨媒体社会集群行为感知的理论和技术。

6、 赖剑煌 现任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业组副主任,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1989年在中山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9年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领域为生物特征识别、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已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联合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部级基金7项,并多次主持或参加过多项大型横向课题。1998年开始研究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问题,已在ICDM、ICCV、 CVPR、 ICPR等重要专业会议和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SMC(Part B)、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
题目:非线性聚类新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作为模式识别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数据聚类在各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计算机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对于凸分布的数据集,数据聚类方法已经有许多研究,但由于现实数据的复杂流形分布,线性可分聚类方法的应用有许多局限性。本文以核聚类、多中心点模型、基于图的方法和支持向量聚类等方面作为主线展开非线性聚类研究。特别地,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分别提出四个非线性聚类算法,包括基于频数敏感的在线学习核聚类算法、新的多中心点近邻传播聚类算法、基于图的多中心点竞争学习聚类算法和扩展支持向量聚类方法,并分析它们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如数字图像聚类、视频分割和彩色图像分割,以及在数据挖掘领域的流数据聚类等方面的应用。

7、 李远清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聘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课题、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汇刊上发表论文17篇, 在PLoS ON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Machine Learning、Neural Computation、Pattern Recognition、NIPS国际著名期刊及权威会议上发表论文15篇。
目前任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脑机接口与脑信息处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任IEEE Trans. Fuzzy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 Cognitive Neurodynamics三份国际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信号稀疏表示、盲信号分离、半监督机器学习、脑机接口、脑电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信号分析。访问合作过的境外学术机构包括:

  • 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系
  • 香港城市大学数学系
  • 日本脑科学研究所
  • 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神经信息处理实验室
  • 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计算机系


题目:信号稀疏表示及其应用

交通指引

驾车:友新快速路从宝带西路出口,随后进入宝带西路上石湖大桥,随后进入科锐路‐学府路,最终到达科慧路大门。

公交:地铁2 号线(1号线可在石路站转2号线),在胥江路站下车(1号出口),乘坐305 路至经贸学院东站下,向前步行500米即到达科慧路大门。

进入科慧路大门后直行直致远路左拐,经过行知桥后到达电子学院。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