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app官网_188体育投注

返回首页

YOCSEF专题论坛“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现状与反思”5月16日成功举行

阅读量:26
2009-05-20
 
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博士生在学规模已超过20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国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博士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有力推动了国家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但随着近年来博士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的博士教育也出现了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不足,博士生培养质量不高,博士待遇偏低、博士找工作难、学历泡沫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论文造假、申报博士点造假等一些问题。那么,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是什么?博士教育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国家、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是什么?近年来我们的博士培养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如何改良中国特色的博导制度?如何衡量导师是否称职?博士毕业是否需要有年限?是否应该大幅度提高博士生工资待遇?……
 
针对上述问题,5月16日在北京翠宫饭店,YOCSEF举行了“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现状与反思”专题论坛,邀请了多名专家,从不同视角深入探讨我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的现状和反思。会议由YOCSEFAC委员陈文光和明仲主持。AC委员陈小武、黄华、王千祥、金蓓弘、任继成、陶建华、张云泉、赵海燕、王国军,荣誉委员侯子峰、马华东、王沁,分论坛邓晓衡、吴健、梁荣华、薛广涛、路红、杨沐昀、秦林勇、潘正宽、刘明理等,以及来自企业界、高校、媒体界感兴趣人士8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徐志伟研究员,根据中科院计算所的实例,针对计算机专业博士培养的现状、目标、进一步提升质量的潜力和措施,认为提升质量的关键是踏踏实实地实现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T字型博士培养目标,而不是新的热词。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施巍松博士,从中美两国的博士生所学课程,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和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认为如果想做好的博士学生,第一就是一定要有兴趣,第二就是独立的能力,还有一定要勤奋。
 
中科院软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黄沛杰博士,通过采访国内诸多博士生,汇报他们的理想、心声以及困惑,并就读博的目的?读博期间培养的能力是否吻合于目前社会需求?导师是我们的家长还是引路人?等问题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一同展开讨论。
  
图左起为特邀讲者徐志伟研究员、施魏松博士、黄沛杰博士
 
与会人员还认为博士生应减少对导师的依赖,养成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习惯;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将来的社会、工作的需要来培养;应该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实可行的培养政策、措施等。
                          施魏松-Reflection on CS Ph.d.Programs:A Personal ExperiencePDF
                   黄沛杰-中国博士生的理想与徘徊PDF
  
与会者热烈讨论、认真聆听
  
图为执行主席为讲者颁赠纪念奖牌
(左起为陈文光和徐志伟、明仲和施魏松、陈文光和黄沛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