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app官网_188体育投注

观点论坛 | 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融通之路—国产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发掘与培养
2025-01-11 阅读量:53 小字

034bb2d7eebca304de9b7da1f3261533

全体与会成员合影

2024年12月8日,以“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融通之路—国产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发掘与培养”为题的技术论坛(编号:CCF-Yo-24-190)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成功举办。

近日教基厅函〔2024〕32号文明确:“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但是,目前如何落实的路径尚不明确,大中小学人工智能培养的衔接并不顺畅。故YOCSEF苏州组织本论坛开展讨论。论坛吸引了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局、昆山市科协、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中学、高新区实验中学等单位领导、高校专家和招生办以及各中小学校长等49位教育领域专家代表齐聚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有效促进了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为实现小中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衔接形成助力。

论坛开场介绍

论坛由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管委会主任吉伟开场,吉伟介绍了目前苏州大学在中小学结合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探索,也阐述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强调了本次论坛的政策背景与开展的必要性。

【引导发言一】 

从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培养方式的角度,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进首先作“AI+x”与“X+ai”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引导发言,分享了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产化背景下AI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强调了从小学至大学的连贯性培养模式设计,并介绍了苏大的“AI+x”与“X+ai”的教育模式。王进强调了“AI+x”与“X+ai”是不同的,前者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后者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其他学科。此外,王进就大中小人工智能教育融通的师资与资源投入、培养体系创新、创新内驱力激发、目前苏大措施的成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分别做了介绍,为国产化背景下的AI创新潜质发掘与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王进分享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经验

【引导发言二】

从中小学生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培养方式的角度,江苏省青科协人工智能教育专委副主任委员马勇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理解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的引导发言。马勇首先介绍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和工作重点,强调了中小学阶段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提出教育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单一学段。马勇提出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课程标准空白、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强调了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目标导向的重要性。马勇的发言全面覆盖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多个方面,从政策解读到实践挑战,从教育理念到未来方向,也抛出了诸多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的基础。

为嘉宾马勇颁发感谢牌

【引导发言三】

从人工智能创新潜质培养的软件国产化角度,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部副部长&PMO主任苏州同元软控知识工程部副部长张宝坤作题为“国产软件崛起: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软件国产化替代及教育融合之路”的引导发言。张宝坤首先从国际背景出发,强调了贸易战后制裁对国内的影响和芯片“卡脖子”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布局国产算力单元和基础模型软件,而且一定要做大做精做早,以从小培养国产化环境下的人工智能人才。

张宝坤介绍国产化人才培养需求

【思辨话题一】

教基厅函〔2024〕32号文明确大中小学各阶段人工智能培养侧重不同。那面对不同年龄对象,各阶段真正的核心目标(主要驱动力)是什么?是科技素养、逻辑思维、升学证明、办学特色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