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来,智能教育的发展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多个国家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能够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教育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工程之一。当前,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成熟以及教育数据多模态、难共享等原因,导致其在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对此,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分论坛学术委员会于2022年11月5日在线举办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噱头还是颠覆?”观点论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能”与“不能”、难点和痛点等问题。
此次论坛由CCF主办,CCF YOCSEF广州分论坛学术委员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承办,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协办,YOCSEF广州副主席李春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YOCSEF广州AC委员梁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共同担任执行主席,YOCSEF广州AC委员吴国凯(荔峰科技)担任微论坛主席,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轩辕网络、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多家企业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荔峰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为此次活动提供了赞助支持。
图1 论坛背景
论坛开始环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广师大计科院)院长赵慧民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线下与线上的参会嘉宾表示了欢迎,对广师大计科院的学科、专业情况以及论坛举办的背景和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并预祝此次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论坛进入引导发言环节。本次论坛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蔡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慕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魏艳涛副教授作为引导发言嘉宾。
蔡毅教授以“基于人工智能的问题自动生成关键技术”为题,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问题自动生成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在智能教育的应用,包括知识融合的问题自动生成、问题生成的多样性、多模态问题生成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问题自动生成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出题效率,从而缓解教师的出题压力,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
图2 蔡毅教授做引导发言
慕肃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根’与‘本’”为题,讲述了在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和泛在化的特点,工业化时代班级集体讲授和做题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确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目的是支持教学变革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能力培养,这是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根”——根基;找准教学变革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方面、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学科教学应用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的“本”——本位。基于以上基本观点,慕肃进一步对AI赋能教学,在改变课程形式、学习途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情况进行讲解、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合作的方式、明确充分发挥人与技术各自优势,在教学中实现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缝衔接和转换的意义。慕肃指出,理想效果是在改进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的同时,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发挥教师智能的更大作用。
图3 穆肃教授做引导发言
魏艳涛副教授以“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学习状态智能感知”为题,针对传统人工学习状态评测方法耗时费力、易中断学习过程等不足,重点介绍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侵入式学习状态智能感知的理论与方法。学习状态感知是教育领域长期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智能时代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实施依据,已成为当前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图4 魏艳涛副教授做引导发言
在引导发言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赋之以何‘能’?”、“人工智能能否‘颠覆’课堂教学?”以及“如果颠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