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数发委“数说中国”丨建设可信数据空间,保障数据流通利用
可信数据空间作为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的双重突破,为数据提供“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追溯”的流通环境,推动数据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资本化转变,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与价值倍增。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据要素成为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安全利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是破解数据流通瓶颈的关键路径,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数字中国建设要求实现数据要素的跨域流通、共享与协同,而传统数据管理模式因技术分散、规则模糊、权责不清等问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国家对数据基础设施(Data infrastructure)的提出,旨在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治理框架,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信环境。可信数据空间(Trustworthy Data Space, TDS)作为一种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通过技术融合与规则协同,为数据提供“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追溯”的流通环境,从而推动数据从资源化向资产化、资本化转变。 可信数据空间的目标是服务于实际场景的数据价值释放,做到“面向融合面向应用”。 空间的“可信”应该形成由“可信主体”、“可信行为”、“可信环境”、“可信规则”、“可信数据”和“可信硬件”组成的“6”大可信能力,来面向国家要求建设的企业、行业、城市、个人以及跨境这“5”类可信数据空间,全方位推动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和高效利用。 “6”大可信能力的实现,不能依靠单一技术,而是需要融合包含区块链、数字身份、使用控制、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前沿技术,聚链成网、以网建链,形成可信且智能的分布式链网,将一个个可信数据空间串联起来,最终建成“以硬带软、物链共生”的身份可信、数据有序、行为可溯、价值共创的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 在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实践中,我国已形成多层级协同推进的格局。全国中华总工会率先构建基于可信数字身份的职工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打造全国工会一体化网络平台,实时对接实名制组织与会员数据库,实现对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在地方层面,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实施分类推进策略:聚焦企业、行业、城市等多元主体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依托"数通八闽"平台构建数据可信智能链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创新。 企业实践方面,中国电子联合生态伙伴已实现多个行业突破,先后建成国内首个保险行业数据空间、人才行业数据空间、安全可信汽车工业数据空间、安全可信招商营商数据空间等,创新性地以数据元件作为核心流通载体,实现多主体数据安全、信任、融合、共享,形成了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 建设可信数据空间是数字中国战略落地的关键一环,其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的双重突破,实现数据要素的安全流通与价值倍增。未来,随着技术标准的统一与生态协作的深化,可信数据空间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或场景,而是成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在这一进程中,坚持“技术为体、规则为用、价值为本”的理念,方能真正释放数据的澎湃动能。 作者简介: 夏琦,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交子区块链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大数据共享与安全工程实验室主任,CCF数据治理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