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 | 具身智能与通用操作:人造人还有多远?
CNCC2024
论坛简介:
具身智能与通用操作:人造人还有多远?
举办时间:10月25日13:30-17:30
地点:夏苑-海晏堂一楼2号厅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ncc2024)最终信息为准
具身智能是指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具身智能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环,是赋予机器人广泛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机器人对周边万物的通用操作能力上。
伴随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视觉数据合成、触觉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具身智能与通用操作在近年受到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的技术路线对比、能力边界、研究到落地的距离,经常成为焦点话题。然而当下的机器人智能水平,依然离人们普遍期待或担忧的“人造人”有不小差距。
本论坛邀请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者和实践者,分享最新研究进展,探讨面向具身智能的scaling law、多模态大模型等课题,介绍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家庭和工业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圆桌讨论,深入探讨迈向通用智能机器人的路径与挑战,力求总结更多共识、提供更多启迪、推动领域发展。
论坛日程
顺序 | 主题 | 主讲嘉宾 | 单位 |
1 | 具身智能操作Scaling Law与解决方案探讨 | 卢策吾 | 上海交通大学 |
2 | 面向通用机器人的具身多模态大模型系统 | 王鹤 | 北京大学 |
3 | 基于人类行为仿真的可泛化人机协作 | 弋力 | 清华大学 |
4 | NeuroSymbolic TAMP:推动工业机器人具身化的创新实践 | 王志刚 |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
5 | 圆桌论坛:人造人还有多远? | 史雪松 | 银河通用机器人 |
卢策吾 | 上海交通大学 | ||
王鹤 | 北京大学 | ||
弋力 | 清华大学 | ||
王志刚 |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 | ||
孙登科 | 蓝驰创投 | ||
6 | 具身智能与康复假肢的研究进展 | 孙富春 | 清华大学 |
论坛主席及嘉宾介绍
论坛主席
孙富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IEEE/CAAI/CAA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论坛讲者
孙富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CAAI/CAA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兼任国际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编,《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执行主编,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编或领域主编,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s》编委。
报告题目:具身智能与康复假肢的研究进展
摘要:如何使断肢残疾人拥有与人手一样的感知和行为能力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报告首先以“假肢如何获得像人一样感知能力”为题,研究了康复假肢的具身感知问题,讨论了如何构建虚实一体数字孪生环境,实现多模态的场景迁移。其次以“触觉传感器如何提高假肢的认知能力和精准操作能力”为题,讨论了康复假肢的具身认知和行为操作问题,包括触觉表征、视触觉联合表征与融合实现操作目标物体特性、形态识别,以及操作技能的学习问题。接着,介绍了假肢的人机共融交互操作、多类触觉刺激方法以及假肢在断肢患者中的应用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康复假肢的未来发展。
卢策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简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得者。2016年获海外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188体育app官网: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35位35岁以下中国科技精英(MIT TR35),2019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202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三完成人),2022年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24年获国际机器人顶会IROS最佳论文之一(6/3579),同年获国际机器人顶会ICRA最佳论文(Open X Embodiment)。2023年获机器人顶会RSS最佳系统论文提名奖(共四项),并获得科学探索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自然》、《自然·机器智能》、TPAMI、T-RO等高水平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多篇;担任《Science》正刊、Nature子刊、Cell子刊等期刊审稿人,以及NeurIPS、CVPR、ICCV、ECCV、IROS、ICRA等领域会议的主席。研究兴趣包括具身智能、计算机视觉。
报告题目:具身智能操作Scaling Law与解决方案探讨
摘要:该讲座围绕具身操作的Scaling Law展开,介绍当前具身操作Scaling Law遇到的瓶颈与思考。从空间不确定性与数据稀缺的矛盾出发,提出物理操作大模型与力-位混合大模型的两级联合训练以降低空间不确定性(对应PIE方案)的可能解决方案。在物理操作大模型上(对应P与I模块),阐述手操作的空间语义解析如何获取海量物体操作知识数据,并介绍自研仿真系统RFuniverse如何在虚拟与真实孪生学习中提高整体世界理解性能。在力-位混合操作模型上(对应E模块),介绍力-位混合模型的设计思路与应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力反馈遥操作系统,外骨骼数据收集系统),和数据集RH2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