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会员故事-62】CCF给我机遇、助我成长
从2012年我接手信息学竞赛教学工作,到2022年NOI将在华东师大二附中举办,这之间的十年,是二附中信息学竞赛重整旗鼓的十年,也是我找到职业理想并决定为之奋斗的十年。
这是CCF的第62篇会员故事
与信息学竞赛的相识
这几年参加全国赛事,每次结交新的教练朋友,他们基本上都会问一句:“以前没见过你,刚参加工作吧?”确实,对于信息学竞赛而言,我是一个从2012年才入行的新人,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2002年,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辅修了计算机科学作为第二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入职华东师大二附中,在物理教学和校园信息化工作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理由很简单:相比一眼看得到的未来,我对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更感兴趣。
在实习期间,我从校园网新闻中得知,高一学生符文杰获得了当年的IOI银牌(2001年)。二附中素有金牌学校之名,银牌并不太引人注意。2002年,他又进入了数学国家队,获得了IMO金牌,似乎也没见怎么宣传,仅是二附中金牌数++。没想到,“双科国家队第一人”这一项纪录却一直保持了近20年,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我办公室旁边,是信息学竞赛小组的训练机房,理科班的孩子们往往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我偶尔进去,换块硬盘、修修网线插座。抬头看一眼黑板,上面写着各种算法和数学推导。我当时忙于各种教学业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学科竞赛的成绩也略有耳闻:二附中是数理化生信五科奥赛全面发展的学校,得益于联赛一等奖的保送政策,学校每年都有两位数的保送生,信息学竞赛也出了几个国家集训队员。刚毕业那几年的日子过得很快,我们似乎都有光明的未来。
然而没过几年,信息学竞赛教练轮番离职。而我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个人开发并维护日益增长的业务系统难以为继,建设了多年的ITSM (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模式在教育行业开展起来也是障碍重重。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是在学校中开展信息化的IT专业人员吗?专业属性如何定义、成长路径又该如何规划?我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终于,在入职后的第十个年头,我决定“砍掉重练”,离开了信息化岗位,回归教学一线,负责信息技术课程,并接受了信息学竞赛教练的工作。当时是2012年,而我对这份工作带来的挑战还一无所知。
至暗时刻
起初对信息学竞赛,我的理解就是程序编写比赛,对自诩开发过几个Web应用的我而言,应该不算是零基础的新手。然而事实马上打脸,算法竞赛和信息化系统项目开发不是一码事,竞赛辅导教材和资源寥寥无几,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以解答,我面临第一道难关就是急需提升竞赛辅导能力。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联赛取消保送政策随之出台,参与信息学竞赛的学生数量逐年下滑,成绩也一蹶不振。2014年的国赛仅有两人进入上海队,其中一人因学校不允许停课备赛而转学,另一人也在国赛上没有获得奖牌。之后的一届,竞赛小组只余3人。缺少生源如无米之炊,教练空有抱负也无法施展。那段时间可谓是我竞赛教练生涯中的至暗时刻。
不仅是二附中,那段时期整个上海的信息学竞赛成绩都在下滑:在自2011年起开始无人获NOI金牌,银牌屈指可数,直至2015年上海队仅获得了9块铜牌铩羽而归。在2010年前辉煌一时的上海信奥鬼使神差般地陷入了低潮期,这可能是在联赛保送政策取消后,作为高考强势学科的数理化垄断了竞赛优秀生源、而信息学又未能及时在初中建立起系统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以至于当大学自招政策的机遇来临时,上海信奥选手已经无力与全国强手一争高下了。
在2014年11月14日,我在为学生申请联赛证书时,注册成为了CCF的会员。CCF-NOI的宗旨是“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而当时的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