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分会举办“Initiatives Between Greece & China, My Current Research & Archaeometry for Sustainability”学术讲座
CCF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分会于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晚成功举办了主题为“Initiatives Between Greece & China, My Current Research & Archaeometry for Sustainability”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国际知名考古测年学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EASA)副院长Ioannis Liritzis教授担任主讲人。Liritzis教授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学者,2024年斯坦福大学全球科学家排名中位列考古学前0.5%,现任爱琴大学多个实验室主任、法国第戎科学院通讯院士,并担任中希联合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致力于推动跨学科技术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讲座伊始,Liritzis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希腊与中国合作研究中的核心成果。作为Scopus期刊《Mediterranean Archaeology & Archaeometry》与《Scientific Culture》的创始人,Liritzis教授已发表9部专著及400余篇论文,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他重点提及中希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强调该中心通过联合考古测年技术、古环境重建及数字建模,为地中海与黄河流域的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
接着,Liritzis教授介绍了他当前主要的研究项目。Liritzis教授深入解析了核物理测年技术的前沿突破。通过光释光测年(OSL)、铀钍测年(U-Th)及α粒子计数法(TSAC)等案例,他展示了如何精准测定金属器物的年代与真伪,并揭示古代冶金工艺中的腐蚀机制。此外,光谱分析(XRF、SEM)与3D数字重建技术在陶瓷溯源、壁画保护中的应用引发了听众浓厚兴趣。教授特别指出,纳米级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如XANES)为无损分析中国古代青铜器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Liritzis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多学科整合在遗产可持续性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希腊卡斯特鲁利(Kastrouli)遗址为例,他详细阐释了地质雷达(GPR)、电阻率层析成像(ERT)与古基因组学(aDNA)技术的综合运用,如何重建公元前1300年的古湖泊环境与社会结构。针对气候变化对遗产地的威胁,他提出“STEM-人文”融合框架,强调从古代水利工程与生态适应中汲取经验,为现代可持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讲座尾声,Liritzis教授对比了爱琴海基克拉泽斯文明与中国良渚文化的异同,从航海技术、材料工艺到社会结构,揭示两大文明如何通过水资源管理塑造独特文化景观。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听众对考古测年技术与文化遗产可持续管理的认知,更为中希学术合作搭建了桥梁。CCF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分会将持续推动前沿学术交流,助力青年学者在全球性挑战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