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第1245场:CCF数字医学分会走进北京安贞医院
2025年4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数字医学分会走进北京安贞医院活动——"智启心脏诊疗新范式"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圆满举办。本次论坛由CCF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超声医学中心及胎儿心脏母胎医学中心主任何怡华教授担任主席,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宋志坚教授担任联合主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严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党委书记张宏家出席并致辞,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处处长邓锴出席论坛。论坛主席、CCF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何怡华教授主持开幕环节,师生及医工领域同仁2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气氛热烈,全程座无虚席。
致辞环节,严进副主任强调,各方协同发力,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医疗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张宏家书记表示,期望借此次论坛契机,树立心血管疾病诊疗新标杆,探索出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技术路径,推动心脏诊疗新范式广泛应用。
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宋志坚教授以“大模型与精准医疗——前沿、未来与临床机遇”为题,系统阐述大模型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益强教授围绕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可信数据空间构建”,指出应用横向及纵向联邦学习技术能够加强数据、算力及模型之间的联通;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栋教授就“智慧医疗时代下医疗数据创新研究”,强调了大数据不仅是数据量大、模态多,还应考虑时间维度的连续性,基于大数据的挖掘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疾病分型;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吴健教授探讨“医学人工智能创新探索”,指出医疗分析式人工智能是推动医疗服务智能化、精准化的重要手段;鹏城实验室张彤副研究员分享“分布式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构建及医学应用”的前沿成果,深入探讨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前沿应用与实践成果,展示了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张恒贵教授以“双模驱动的虚拟心脏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为题,介绍了能高精度仿真心脏电生理活动的虚拟心脏模型,为心脏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夏勇教授以“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医学影像分析“为题,指出大语言模型的引入有望解决传统医学影像分析方法在复杂任务处理上的局限性难题,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以“血管介入手术导航临床创新及应用转化”为题,介绍了血管介入手术导航的创新技术,其应用可提高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带来更好治疗效果。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教授以“全生命周期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医疗大模型”为题,阐述了以诊断为基石,多模态驱动的心血管疾病大模型的构建理念和二代产品“心脏多模态大模型心脏超声智能报告系统”的研发经验;北京大学乔杰教授在“人工智能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探索”主题分享中指出,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创新重塑医疗行业生态,驱动诊疗模式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作为人工智能医疗研发的核心基石,临床医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标准化程度直接决定算法模型的性能与应用价值。头部医院凭借丰富的诊疗资源与科研实力,在医疗人工智能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从顶层架构设计的战略规划,到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的规范管理,均深度参与医工交叉创新实践,成为推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临床转化的关键引擎。
本次活动期间,产学研各方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期待未来各方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