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U1218:CCF软件工程专委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CCF走进高校第1218场
敬请关注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软件工程专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的CCF走进高校活动,将于2025年2月2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敬请关注。
活动时间: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9:00-11:20
活动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计算机学院126会议室
报告题目:神经符号融合形式推理初探
报告摘要:神经符号融合是实现丹尼尔?卡尼曼“系统1”+“系统2”式思维的有效途径。本报告介绍我们在以大模型与符号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强推理任务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包括数学语料的自动合成、数学命题的自动形式化、不等式的自动形式证明以及程序循环不变式的自动合成等。
嘉宾简介:
马晓星,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软件工程、软件自适应技术、软件体系结构与中间件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项目资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中创软件人才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为第2、第4完成人)等。
报告题目:面向通用大语言模型的数据污染检测
报告摘要:数据污染(data contamination)是模型评估/测试与隐私保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数据污染是指某个用于测试的数据已经用于模型的训练,从而导致模型评估结果的偏离。数据污染检测则是判定给定数据D是否已用于训练模型M的一个过程。如果数据D是隐私数据,则数据污染检测本质上也是判定模型M是否利用了隐私数据的过程,即隐私泄露检测。本报告将探讨数据污染检测的基本思路、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嘉宾简介:
刘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CCF软件工程专委会秘书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智能软件与软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软件开发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在ICSE、ESEC/FSE、ASE、ISSTA、IEEE TSE、ACM TOSEM等发表录用四十余篇学术论文,部分成果被Eclipse等主流IDE采纳集成。获得ESEC/FSE 2023杰出论文奖、ICSE 2022杰出论文奖、RE 2021最佳论文奖、IET Premium Award(2016)
报告题目:AI时代的软件人才培养
报告简介: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推动新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其另一方面的典型特点是人机物融合与万物智能互联。软件定义一切的思想及相关技术支持人机物资源按需融合,而智能正在成为各类人机物融合系统的核心特征。随着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AI模型将会逐渐取代软件吗?另一方面,生成式AI将会终结编程吗?本次报告将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阐述智能化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人才。
嘉宾简介:
彭鑫,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软件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开源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基础软件分会副主任,《Journal of Software: Evolution and Process》联合主编(Co-Editor),《ACM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ethodology》、《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Automated 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学报》等期刊编委。2016年获得“NASAC青年软件创新奖”,2023年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项目,2024年获得“中创软件人才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智能化开发、云原生与智能化运维、泛在计算软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软件等。研究工作多次获得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年度最佳论文奖、ICSM最佳论文奖、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IEEE TCSE杰出论文奖等奖项。担任2022年与2023年CCF中国软件大会(CCF ChinaSoft)组织委员会主席与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以及ICSE、FSE、ASE、ISSTA、ICSME、SANER等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大模型时代的软件人才培养观:认识、实践和思考
报告摘要:近年来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冲击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智能化软件开发,提升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部署运维等开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带来软件开发方式和范式的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在大模型时代社会和产业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人才、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借助大模型来培养软件人才。报告介绍了我们对大模型时代软件人才的理解和认识,讨论了要将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开发方法及其支撑工具等融入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以深化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阐述了我们在该方面开展的初步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思考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
嘉宾简介:
毛新军,国防科技大学首席教授,首届霍英东教育教学奖获得者,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101计划”软件工程课程建设及虚拟教研室的负责人,CCF教育专委副主任,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实践教学工委主任,长期从事软件工程方向的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开源软件技术、群智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工程、机器人软件工程等,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SFC面上和重点、军队科技委等课题20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ICSE、ASE、TSE、AAAI、NeurIPS、ESE、ICSME、JSEP、SANER、ICPC、JCST、中国科学、软件学报和计算机学报等期刊和会议上,获ACM SIGSOFT杰出论文奖,开展了基于开源、借助群智、大模型辅助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编著有“101计划”软件工程主教材和实践教材等八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和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省计算机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CCF微信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