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雯:期待CCF广修田园、广聚良缘的下一甲子|CCF创建60周年文集-14
《史记·李斯列传》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计算机学会(我们都只说“CCF”)今天的成就,正因为其仿佛如一位心胸宽广的智者,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最广泛地吸纳了计算机领域的参与者与贡献者,也就是我们每一位会员。并为如此广大的会员群体提供了一系列如泰山之高,如湖海之深的展示平台,努力让每一位会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我是刘湘雯,自2006年起就和CCF结下了不解的缘分。记得那是一个尚有着些许凉意的初春,我与当时所在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下文简称“MSRA”)的伙伴一起,第一次走进了CCF的会议室。学会与我们一道并肩共筹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思考我们应该在一起做些什么。故而,在2006年的初春,我们就与子德等多位CCF同仁一起,怀着支持和鼓励青年博士的初心,热烈地讨论了CCF优秀博士论文奖和颁奖典礼的初步构想。那时的科研人才还是相对缺乏的,对科研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也不够完善,国内计算机领域的高水平论文远没有现在的数量与质量。那时的我们心中的想法非常纯粹,就是希望借由CCF优秀博士论文奖,让更多优秀的博士能有机会被大家看到、被社会认可,在他们科研攀爬的初期阶段就能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和更高的起点。在那一年中,通过与大家一起探讨奖项的细节:怎么选、如何奖,才能体现CCF的一颗为广大会员而努力的初心,我也更加了解了CCF服务会员的宗旨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在葆有的每件事情的出发点。
就这样,在2006年底,经过整整一年的尝试、琢磨,第一批CCF优博诞生了。我记得,他们10位在当时还是初出茅庐的博士毕业生,而今天看来,已经是中国计算机科研、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也坚定地成为了CCF这么多年重要的支持力量了。十几年来,每每在各高校里或CCF的各类活动上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我都会由衷感叹2006年的那一颗颗小苗,在CCF这样一片广阔的沃土上,终于长成了支撑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参天大树。
培养科研领域高素质人才,支持国内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是CCF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共同目标,由此奖项让整个社会能更加重视了计算机领域的青年研究人才的培养。随着CCF优博的人数逐年增加,CCF优博论坛的前身318Club也应运而生。优博论坛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自己讨论的平台,这里大家背景相似,境遇相仿,高年级的优博总会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晋优博和博士求学路上的同学们,让青年科研人在CCF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转眼时间来到了2010年。与北京不同,杭州10月的秋天还保留着江南城市独有的丝丝暖意。CCF再一次以博大的胸襟,拥抱了当时的阿里巴巴。中国计算机领域备受瞩目的年度盛会——“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在那一年第一次来到了杭州,我所任职的阿里巴巴非常有幸在那次盛会中与浙江大学一起成为了大会的协办单位。2010年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节,CNCC2010以“网联世界计算无限”为主题,带领我们所有好奇的目光领略计算机领域未来的发展。那一届大会的首次超过千人注册,达到了1200人,当时的CNCC也首次举办科技成果展,让一大批企业和高校展示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并开启了参会者可以来参观企业而不仅仅是景点的先河。大家一同参观了阿里巴巴集团,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B2B、支付宝、淘宝网等业务,让所有的参观者都切身感受到了彼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电子商务时代的勃勃生机和创新动力。可以说,2010年的CNCC让CCF中的企业会员这一群体走到了前台,特别是我们国内本土的一批互联网企业迎着中国互联网的春风正在蓬勃发展,一众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与CCF一起推动计算机技术和科技发展的大行列里,同时,民营企业的员工成为CCF会员也在那是逐步开始壮大。那一年,“2010年CCF王选奖”、“2010年CCF海外杰出贡献奖”和“CCF杰出贡献奖”也在CNCC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和授奖仪式,第一次资助边远地区的学生来参会学习。
这些深刻的记忆与画面,让2010年秋天的一抹暖意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十年来,每每想起CNCC上学者、企业同仁、学生们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让我感觉每一届的CNCC都蕴含着温暖的力量,也都在年复一年地传播着这些温暖的力量。
时间进入2018年的秋天。CNCC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最美季节的杭州。在江南丹桂的淡淡香气中,我再一次见到了CNCC上各位会员与同仁们的笑脸,让我倍感亲切。作为CCF在杭的最大会员单位,来自阿里巴巴的企业会员们在CNCC上由包括CTO在内的20多位研究人员在